愛好文學是明智的選擇
——訪著名詩人、寧海中學柔石文學社首任指導老師王學淵
王學淵,筆名方牧,浙江海洋學院人文學院教授,著名詩人、作家。 1962年,為了紀念柔石殉難30周年,同時也為了培養(yǎng)文學人才,由時任寧中語文教師的著名詩人王學淵發(fā)起,成立了柔石文學社。自此,他教學筆耕兼顧,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文學愛好者。
“作為歷史見證者,我感到十分榮幸。”一晃半個世紀過去了,同時也迎來了柔石文學社成立50周年。作為柔石文學社的首位指導老師,王學淵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用辛棄疾的“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感慨柔石短暫卻偉大的一生,并指出柔石是近代重要的繞不過去的文化記憶。
王學淵介紹道,為學習柔石的精神,同時也為聚集與造就文學人才,時任寧海中學語文教研組組長的他,于1962年組織成立了柔石文學社。建社以來,柔石文學社一直傳承這優(yōu)良傳統(tǒng),推動了學校的文科教學,培養(yǎng)了一大批愛好文學的學生。
在寧海中學任教時,王學淵曾在柔石樓的柔石紀念室里住了兩個月,紀念室有一幅柔石畫像,進進出出都能看到,用他的話說是“與先生早晚相對”。“在柔石的眼睛里解讀出的是先生與生俱來的菩薩心腸和俠義情懷,這種悲天憫人的情懷,蕩氣回腸,令人肅然起敬!”正如艾青的詩歌:“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今年是柔石先生誕辰110周年,可他早在80年前就離開了我們,離世時還不滿30歲。”王學淵表達了他對于英才早逝的悲痛和遺憾,同時也為柔石所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感到欣慰!抖隆贰ⅰ度⒚谩、《為奴隸的母親》等,這些銘刻在歷史年輪的血性文字,使后人更加懂得文化薪火傳承的意義,為歷史的長夜添上幾抹亮色,給寂寞的逝者奉獻些許溫暖。
“文學也是不朽的。在有限的人生中,學習到無限多的知識,是一件幸福的事。”王學淵侃侃而談,通過文學作品,我們可以與托爾斯泰、莎士比亞對話,也可以聆聽杜甫吟誦詩歌,還可以走進《紅樓夢》中的太虛幻境……王學淵謙虛地表示,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深深感到愛好文學是明智的選擇。
正是因為有方孝孺、胡三省、柔石這些榜樣,才使得寧海的山山水水顯得尤為高大。“我在寧海生活了15年,寧海人像山一樣堅硬的品格,像水一般的柔情,多年來深深縈繞在我的心頭。”這位自稱“半個寧海人”的老師如是說。 (記者陳靜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