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前三天,華山數(shù)萬人滯留、普陀山2萬多人滯留、麗江上萬游客找不到住處、大梅沙海灘人多得看不到沙子、三亞海灘成垃圾場、鼓浪嶼‘淪陷’、西湖見人不見橋、黃山游客爆滿、九寨溝深夜12點赴溝道路紋絲不動、故宮人山人海、長城不分內(nèi)外!边@是網(wǎng)民“ELPH_d”微博描述的黃金周景區(qū)“盛況”。雖不乏調(diào)侃,但也能大致還原真實的旅游場景。
同樣為人所詬病的是,因“重大節(jié)假日免收小型客車通行費”這一剛剛落地的惠民新政而帶來的數(shù)十條高速公路成“停車場”、“健身廣場”的無奈現(xiàn)實。筆者在想,為什么好好的政策付諸實踐卻完全變了味?
我們翹首以盼的假期,應是悠閑、從容、浪漫、美麗的,而非擁堵和混亂。今年的8天長假,被稱作“史上最長黃金周”,而“黃金周”這樣的稱謂,本身就帶有濃厚的利益色彩。換句話說,在不少人眼中,長假更像是一個消費力集中釋放的時段,是一個可以有效拉動GDP和經(jīng)濟增長的工具。所以才有不問接待能力,只求游客多多益善的利益導向。來人就是錢,就是“金”,錢賺到手就好,至于人滿為患怎么辦?管他呢!能推動經(jīng)濟增長當然沒什么不好,但若因此而妨礙了公眾的休假權,讓假期失掉了從容和美麗,便更像是舍本逐末。
也有人說,這都怪大家貪圖免過路費的便宜,非要趕在黃金周蜂擁出行,這明顯就是不理性的表現(xiàn)。但若站在長假出游者的角度想想,此時不出行,何時才可成行?大家不是不知道長假人多,不是不知道人多意味著諸事不便,但因為選擇不多或根本別無選擇,人們只得硬著頭皮擠進人流車流。因此,對于“高速爬行”、“擠爆景區(qū)”的混亂局面,除了相關管理部門應檢討工作中的不足,也應對現(xiàn)有的休假模式予以反思。除了以設置長假的方式“趕”人們出去消費,是否還有更好的辦法?事實上,自2008年起,我國已取消了五一“黃金周”,同時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等假期,減少集中放假,增加公眾自由選擇休假的權利,這是緩解休假需求集中爆發(fā)、呵護公眾休假權的方向。但帶薪休假制度一天沒落到實處,公眾的“假日渴求”便一天不能真正滿足。
毋庸置疑,不論是設置“黃金周”還是“重大節(jié)假日免收小型客車通行費”政策,本意都是為了施惠于民,但關鍵還在于要把“好事辦好”,要讓完善的制度、良好的公共服務為好的政策護航。景區(qū)與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強規(guī)劃、預報和引導,根據(jù)可容納游客上限,通過廣播、微博、網(wǎng)站等媒體實時傳播信息,主動發(fā)布安全預警,方便游客進行出行選擇。高速重大節(jié)假日免費何不調(diào)整為向公眾頒發(fā)“免費通行卡”,免費通行的總天數(shù)與現(xiàn)在持平,但何時使用由人們自行決定。諸如此類的做法都可以研究和討論。我們期待著,通過制度設計,能將“假日渴求”轉(zhuǎn)化為“細水長流”,讓人們的身心在假期真正得到徹底的放松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