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安安靜靜地看電影,突然有熊孩子不時發(fā)出驚聲尖叫或大聲地問電影的“十萬個為什么”;在公共場合橫沖直撞、嬉戲打鬧,甚至隨地大小便;種得好好的花骨朵被碾落一地花瓣雨;停得好好的車被尖銳的鑰匙涂鴨……這些熊孩子的杰作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大多數(shù)人,如是自己的孩子,可能都覺得這是孩子的天性,沒什么大不了;如是別人家的孩子,沖口而出的可能就是“誰家的孩子,怎么這么沒家教?!”
所以看到這位溫州家長的處事方式,筆者忍不住嘆服。3歲的熊孩子,閑得慌從28樓扔鵝卵石玩,“砰砰砰”砸壞4輛車。高空墜物最難查,連警察都一籌莫展,哪知這位老爸主動站出來承擔責任,賠償了車主損失8800元,而這是他們夫妻倆整個月的工資。“孩子不懂事,作為監(jiān)護人,我們應承擔責任。”事情到此還沒完,第二天這位老爸又讓兒子看了車損照片,告訴他“你看石頭丟下來,把人家的車子丟成這樣子。”并以取消他喜歡的玩具和游樂項目作為懲罰,告訴他爸爸媽媽賺的錢因為他丟石子都已經(jīng)賠給人家,現(xiàn)在爸媽沒錢了。以此讓他記住這個教訓,在生活的點滴中完成了對熊孩子的教育。
孩子還小,沒有自控能力,也意識不到事態(tài)的嚴重性,可家長不小,這位父親以主動擔責幫孩子收拾“殘局”。而這件事,在孩子的成長經(jīng)歷中也必定留下深刻的印象,知道哪些禁區(qū)不能觸碰,哪些事是錯誤的,犯了錯就要承擔責任,不能為所欲為。
孩子的好習慣和好素養(yǎng),很大程度上來自于父母的言傳身教。記得筆者遠在美國的好友有一次帶著6歲的混血女兒回國探親,小姑娘對筆者的一枚小鏡子愛不釋手,筆者很自然地說喜歡就拿去好了?伤趺匆膊豢弦枺合矚g嗎?答:喜歡,但是不要。她并沒有看媽媽的眼色,可以想見,好友平時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潛移默化地灌輸了這么一條:別人的東西再喜歡也不能隨便拿?赡芎芏嗳藭,一枚小鏡子而已,又不是什么貴重物品,又不是什么原則性的事,何必對孩子這么嚴格?“你這兒可以隨便拿,會給她造成別人那兒也可以隨便拿的錯覺,這可不是什么好習慣。”好友很注意培養(yǎng)孩子懂規(guī)矩,講禮儀,“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這是她的原則。
有人說,有熊孩子必有熊家長,熊孩子只是現(xiàn)象,熊家長才是本質(zhì),不無道理。孩子不懂事時,家長的教育不能缺位,上行下效,作為父母,首先應該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并教給孩子最基本的是非對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健全的人格,優(yōu)良的品質(zhì),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都來自父母的垂范。“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這將對孩子的成長終身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