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曹維燕通訊員徐靜靜
作為全市農村垃圾分類處理的試點,“十二五”期間,寧海率先打響了推進垃圾分類的攻堅戰(zhàn),以“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為目標,探索垃圾處理經驗。目前,我縣已有55個試點村、71家機關企事業(yè)單位、4家大型餐飲酒店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處理,逐步建立完善體系,走出一條極具寧海特色的垃圾分類處理新路徑。
近年,我縣生活垃圾日產量增長至650噸,而縣生活垃圾填埋場日消納垃圾量只有530噸,早已處于超負荷狀態(tài)。垃圾填埋場持續(xù)擴容治標不治本,垃圾分類勢在必行。2015年,1.5萬份垃圾分類宣傳冊、5.3萬冊折頁、4萬張海報進入千家萬戶,為垃圾分類奠定良好氛圍。
攻堅克難,農村是重點。我縣投入4000余萬元,建設垃圾中轉站14個、垃圾池560余個,清運車輛50余輛,不斷完善“戶集、村收、鎮(zhèn)中轉、縣處理”的管理模式,并集中覆蓋363個建制村,為各試點村開展垃圾分類處理打下基礎。在岔路鎮(zhèn)下畈村,每天16時至19時,村民來定時投放垃圾,確保非投放時間段內村莊不見垃圾。同時,還建立溯源機制,將農戶的垃圾袋編號,以監(jiān)督分類工作。此外,垃圾資源化也是重要一環(huán)。爛菜葉、剩米飯等被投進餐廚垃圾生化機內,經八個小時,便“變身”有機肥。“肥料可用來栽花,用剩下的,廠家還以800元每噸的價格回收。”岔路鎮(zhèn)社會事務服務中心主任林映敏表示,垃圾被利用之余,還能產生經濟效益。據悉,現(xiàn)在全縣已建立“餐廚垃圾再利用中心”5個,廚余垃圾日處理能力達到5噸。
循序漸進,城區(qū)是基礎。在城區(qū)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實行分類只是第一步,最終要以點帶面,實現(xiàn)城區(qū)全覆蓋。“把垃圾分好類,并在袋上貼好二維碼,投放在應該放的垃圾桶內,就能得到積分用來兌換商品和時令蔬菜,真沒想到還有這樣的好事!”家住天景園小區(qū)的楊大媽,在參加該小區(qū)試行垃圾分類“二維碼積分制”啟動儀式后特別興奮。作為我縣第一個“垃圾分類示范小區(qū)”,該小區(qū)還按每20戶至40戶居民配置1名垃圾分類指導員。而桃源街道則推出“綠色當鋪”模式,試點村村民將可回收垃圾交給設在本村的廢品回收站,就可領取相應積分,用來兌換綠色植物和保潔用具。該模式實行一年來,試點村累計收集可回收垃圾近5.6噸。
“除了餐廚垃圾生化機,我們還將建立太陽能垃圾處理站來處理餐廚垃圾。”縣環(huán)境衛(wèi)生管理處處長陳敏志表示,2016年,我縣實行垃圾分類的村莊將力爭達到60%,城區(qū)分類覆蓋面達50%,醫(yī)院、大型賓館、酒店、物業(yè)管理公司等將作為重點對象。
開展垃圾分類,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如今,我縣垃圾分類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效,垃圾分類知曉率達100%,城區(qū)試點分類準確率達到了70%。經調查研究,實施分類處理的試點村莊實現(xiàn)生活垃圾轉運量下降50%以上,村莊清掃頻率由原先的一周四掃下降至一周兩掃甚至兩周一掃,村保潔經費下降近4成,為提高城鄉(xiāng)居民生活品質,構建形態(tài)更美、生活更好、發(fā)展更具活力的美麗鄉(xiāng)村升級版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