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濃珍通訊員徐紅燕
舒德忠老人的哥哥代替他將畢生積蓄捐給村集體
十元、二十元、五十元……當85歲的舒德寶顫抖著把疊得整整齊齊的22670元遞過來時,西店鎮(zhèn)嶺口村黨支部書記舒奕菁眼睛濕潤了,因為這是一筆意外的捐款。
“這些是我弟弟撿垃圾20多年攢下來的積蓄。”舒德寶老人拉著舒奕菁的手說,弟弟現(xiàn)在走了,又無兒無女,我這做哥哥的知道他心里想著村里,就把這些積蓄都交給你們了。
舒德忠老人生前坐在自家門前
舒德寶口中的弟弟名叫舒德忠,是一位拾荒老人,生前常常早出晚歸,就為了能多撿一些空瓶子、紙板箱、破鞋等廢棄物。“按照市場價格算,一個塑料瓶能賣5分錢,0.5公斤破紙箱值3角,0.5公斤廢報紙值5角……”舒德寶說,弟弟撿一天廢品能掙七八元錢,22670元是他一輩子的積蓄。
“舒德忠老人慷慨捐款,生活卻過得很艱苦。”舒奕菁帶著記者來到一棟僅30平方米的破舊小屋,這是老人生前的住處,共兩層,一樓地面還是泥地,碰到梅雨季節(jié),更是潮濕,房間除了灶頭、餐桌和床外,幾乎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而二樓則放置著一張舒德忠父母親結(jié)婚時留下的床,屋頂年久失修。“生活上過得去就行了。”老人在世時一直講這么一句話。
手握著22670元錢,舒奕菁心里沉甸甸的。他告訴記者,這已經(jīng)不是老人第一次獻愛心了。2009年,受臺風影響,嶺口村村口道路被堵,村里下定決定改變村莊舊貌,建設(shè)新農(nóng)村,但村集體資金捉襟見肘。當時76歲的舒德忠得知后,就把自己幾年來靠撿拾垃圾、省吃儉用攢下來的5000元全部捐了出來。“數(shù)十年來,村里的道路都是舒德忠義務(wù)保潔的,他心里時時刻刻都裝著村里。”舒奕菁感動地說。
當聽說舒德忠把畢生積蓄捐贈給了村集體,正在村聊天長廊里閑聊的村民們無不豎起大拇指贊嘆。采訪中,村民還告訴記者,1981年分田到戶時,舒德忠又把好的田都讓給了別的村民,自己挑了最貧瘠的10畝田。在他辛勤耕耘下,他連續(xù)5年賣給國家5萬斤糧食,成了當?shù)氐姆N糧大戶,受到了縣里表彰。
在這生機勃勃的春天里,為了讓舒德忠老人的精神感染更多的人,嶺口村決定以舒德忠老人命名設(shè)立“舒德忠公益基金會”。“我們會把這些錢用于助學、助困,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舒奕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