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名茶技藝細述
隨著桑洲茶農的記憶,記者來到了珠花茶莊,看到了精神矍鑠的陳洋珠。雖已退休多年,但說起制茶他便拉開了話匣子。
在他眼里,制茶有一套相當嚴格的流程。光是茶葉的采摘,就有諸多要求。“不同的鮮葉制作不同品級的茶葉。”他告訴記者,制作精品茶必須要采單芽,且芽頭長短需一致,芽頭粗壯,沒有蟲害、凍害。統(tǒng)一的外形增強茶葉的觀賞價值,也便于加工穩(wěn)定品質,且單芽富含氨基酸,營養(yǎng)價值高。而特級茶,要采摘一芽一葉,芽芯長,葉子短,且葉子要處于初綻狀態(tài)。大的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便只能用來制作一級茶和二級茶了,鮮葉的選擇是控制茶葉品質的第一道標準。
攤青,是制茶的第一步。經過約6個小時的攤晾,鮮葉色澤暗淡下來,手感也柔軟起來,水分的蒸發(fā)使得茶中的苦澀轉變?yōu)榈鞍踪|與氨基酸。陳洋珠說,望海茶攤青時間相對更長,這有利于殺青,也賦予了望海茶“三綠”的特點。
殺青,便是第二道工序,也是制茶中較關鍵的一步,使茶中的氧化酶失活,讓茶葉不易變色。待鍋加熱到300℃左右,便可將茶葉放入其中炒制。“手工炒茶講求手感,溫度的控制全靠手上摸索出來的經驗。”陳洋珠告訴記者,下鍋之前,手先在鍋底感受溫度,然后抓大約六兩青葉放入鍋中。殺青時候抓、抖、捺、壓、攤這一套手法是很講究的。
茶葉剛落鍋便要頻繁抖,將茶葉匯在掌間,手腕輕輕發(fā)力,讓葉子從手指間又落入鍋中。抖的目的就是加快茶葉中青草氣和水蒸汽的散發(fā);接著,用手掌輕壓青葉,使得茶葉受熱均勻,壓時的力度與速度,靠的就是經驗了;最后手掌輕壓青葉,從鍋底一直快速移至鍋邊,便是攤法。這幾項手法視茶葉殺青程度不同,反復交替使用。8分鐘后,茶葉變成深綠色,香氣也散發(fā)出來了。
茶葉有許多形狀,而寧海茶葉以針形茶為主,為了讓茶葉保持挺直,不得不說說理條這一步驟。陳洋珠告訴記者,如今機械化制茶特意將理條作為一道單獨的工序,而在手工制茶中,理條在整個制茶流程中均有體現。殺青結束,制茶人將5指張開,手呈S形曲線運動,讓茶葉在指尖穿過,使得茶葉條形初步形成。
將茶葉攤晾,使得茶葉外表與內部水分平衡分布,便開始了第四道工序——揉捻。雙手放案上捧茶葉成團,朝著一個方向輕輕揉動約10分鐘。通過揉捻使葉子間產生摩擦,釋放芳香的同時,增加茶葉耐泡度。揉捻過程需要制茶人根據茶葉的形狀、顏色等,又快又準地調整揉捻力度,既要讓茶葉呈細條狀,又要保證茶尖不斷、茶葉不被碾碎,相當考驗制茶人的經驗。
緊接著將茶葉抖散,用手攤平在桌上輕輕拍打,讓彎著的條子挺直,如是循環(huán)三次,這也是理條的一部分。揉捻后的茶葉,經篩子篩過,濾除茶沫后攤晾。
“白炭烘青”是整個過程中決定茶葉品質的一道關鍵程序。先是毛火烘干,溫度保持在110℃,烘20分鐘,保持七成干。第二次烘又叫做足火,溫度保持在80℃,低溫慢烘,烘30至40分鐘。在烘干過程中,每隔兩三分鐘,便將茶囪從火上移開,將茶葉進行翻動;馃岬奶繝t考驗著制茶師傅的功底,幾十遍地重復動作“放下——提起——翻動——放下”,一整夜下來,不過制茶四五斤而已,彌足珍貴。而經此重重步驟做出的茶葉,清香四溢,才是名副其實的望海茶。
雖然現在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但不少傳統(tǒng)的制茶人仍堅持純手工制茶方法。他們認為手工制出的茶口感更好,更能保持茶葉原有的香味,而他們最享受的便是在炒制茶葉時的專注忘我,享受著茶葉在指尖滑過的感覺。再多的辛苦,也抵不過制茶后享受一杯清茶的那份喜悅。如今,在我縣從事傳統(tǒng)手工制茶的制茶人,已是鳳毛麟角。陳洋珠表示,手工制茶工藝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他希望有更多人學習、從事手工制茶這一傳統(tǒng)工藝。
采摘——采摘新茶應是越嫩越好,一般不超過三片嫩葉為佳。采摘時不要指甲掐,而是折斷。
攤青——采來的新茶均勻攤放在竹子編制的器件中,讓其自然干癟,攤青時間因天氣而異。
殺青——通過高溫破壞鮮葉中的氧化酶活性,蒸發(fā)鮮葉部分水分,促進良好香氣的形成。
揉捻——通過葉子間的摩擦,增加茶葉的香氣。
理條——手工制茶中理條在每一道工序中均有所體現,主要是為了讓茶葉保持挺直。
白炭烘青——蒸發(fā)水分,整理外形,使得茶葉充分散發(fā)出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