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烈仁
以前寧海人說買米、賣米為糴米與糶米,這其實是流傳很久的國語。北宋蘇東坡有詩“糴米買束薪,百物資之市”。糴,讀作dí,糴米即買米;糶,讀作tiào,糶米即賣米。老寧海人糴米糶米都要去“大米巷”。
大米巷處于城中腹地。東起桃源路向西折南至中大街,西抵水角凌。全長近200米,卵石鋪就的巷路有3-4米寬。寧海有名的妙香寺和錫福殿都坐落在這個巷子里。
民以食為天,居民要吃飯,就需去糴米。農(nóng)民全靠種田,要用錢,就糶米。這有糴有糶,米就成了大宗的商品。每逢農(nóng)歷三、六、九集市日的時候,有從東南西北各路人馬來這里糴米或糶米,大米巷熙熙攘攘好不熱鬧。大米巷旁還有一條稍狹的墻弄,就叫小米巷。
民國初期,大米巷已成為縣城主要的糧食貿(mào)易場所。街巷兩側(cè),皆為糧行。糧行大多代客經(jīng)營,居間作價,用升、斗計量買賣,以收取傭金。也有糧商米販,在新谷登場時,抑價收購,到青黃不接時抬價出售。
糧行老板的精明是有名的,他們教學徒:顧客買了米,離開時才可拍、抖量米的升或出米的滑道,以使粘在斗、秤里的幾粒米能留下……幾粒米雖少,但積少成多。當然也有大氣的時候,集市交易之日,有為大賣主提供中餐的,僅需交米半升。每年正月初頭,還有桂圓紅棗茶招待,中餐酒肉桌菜免費,以聯(lián)絡感情,預示新年合作愉快,生意興隆。
據(jù)城關鎮(zhèn)志記載,1949年大米巷有源盛、順茂等糧行16家。以此為中心,連同周邊的小米巷及東岳宮一帶的米行,形成舊時寧海的糧食集散地。
自上世紀50年代國家實行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后,大米巷名存實亡,此處再無大米交易。不過大米巷與大米還有著不解之緣,城關糧管所在巷內(nèi)開設的城中糧站,是城中居民的糧食供應場所,居民每月須憑票證來此處購糧。
(留住緱城記憶 縣征收辦聯(lián)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