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為國
爺爺童日蒙,前童老街人。1946年創(chuàng)辦前童水龍會,1956年又創(chuàng)辦前童業(yè)余劇團,在前童一帶無人不曉。
爺爺做事坦蕩,土地改革他當小組長。在劃分階級成分時,因家里有一頭牛,就自評為中農(nóng)。
前童歷史悠久,那1500余間明清老宅仍保留完好,抹不了前童消防隊的巨大貢獻。
通過多方協(xié)商,由童連浙、童履端帶頭發(fā)起和捐款,童宏曹、童日勇、童一秋、童岳川、童連昌等鄉(xiāng)賢帶動,并推選由我爺爺和童文庭去上海采購救火龍。途中住族人童道茂竹器店,也無償提供住宿并捐贈銀兩。到了上海,一打聽,差上百兩銀元。沒辦法,只得向在上海謀生的族人募捐。有裁縫幫童九如、童長善;皮鞋幫童宏幸、童宏闊等傾力相助。兩日后把余款送達洋龍店。老板說:“不夠,不夠,趕快回去再湊。”
上次捐的是日子尚可的族人,而第二次捐款的則是在上海生活的學(xué)徒、伙計、搬運工等窮苦人家。但聽說是買救火龍缺錢,也翻箱底鼎力相助。除了童姓族人,爺爺還向自己在上海的大鄭舅舅等親朋好友伸手?赡睦镏,剛把錢送到,老板仍說:“小兄弟,又漲了,F(xiàn)在上海物價飛漲,一日三價,昨天能買一斤米的錢,今天只能購幾盒火柴了,你們籌款的速度趕不上飛漲的物價啊。”
面對兩次募捐還是湊不足錢,爺爺翻來覆去難以入眠。第二天一大早,他第三次找到店堂,撲通一聲跪在老板跟前,老板見狀連忙說:“好兄弟,男兒膝下有黃金,快起來!睜敔斎〕鲅飪H存的回鄉(xiāng)盤纏遞給他,并請求老板把自己留下做伙計,抵扣購火龍欠款,直到還清為止。老板開口:你們先回旅店,等店打烊了我來找你們。
傍晚打烊后,老板找到了旅店:“進去房間里說話!薄拔覀儸F(xiàn)在沒有鋪位,夜9點后床鋪鋪在弄堂里的,明早起來再翻掉。嘗嘗我們的家鄉(xiāng)麥餅!崩习迓舆^麥餅,回想憨厚的農(nóng)民兄弟,一次次募捐,真是不容易啊。遂對爺爺說:“好兄弟,明天來取洋龍,欠缺銀兩就算我的一點心意!泵鎸习宓囊痪涑兄Z,當時爺爺既興奮激動又坐立不安,“我還是留下來做學(xué)徒來抵扣吧!崩习逡辉偻茀s,爺爺連磕三個頭,千恩萬謝。
該洋龍由德國造,前童民間消防隊從此組建。其滅火效果巨大,不管是本村還是緊鄰,救火龍到哪,火魔馬上降服。該救火龍目前仍保存完好,存放在民俗博物館內(nèi)。當年,爺爺回到前童第一時間就是修募捐碑。一人不漏、一分不缺銘刻在石碑上。
逢年過節(jié),前童劇團就會在大祠堂里演上幾場戲,這在上世紀可謂是文化大餐。
爺爺讀書不多,卻酷愛戲曲。一次去臨村看戲,一村婦說:“瞧瞧,前童人又來相白戲了!边@句話像催化劑,刺激了我爺爺辦劇團。在無資金、無編導(dǎo)、無演員、無后場、無行頭的現(xiàn)實下,爺爺被大家認可、信任,就義無反顧。他和連興、茂豐、福貴等人商量,重點解決演員和資金問題:和連興三去上海募捐,并通過道地里茂富夫婦是上海劇團員工這一層關(guān)系,得到一部分劇團退換下來的服裝鞋帽及舊的劇本;并將募捐的錢支出一部分增訂了戲裝樣板帶回家,依靠村里有裁縫基礎(chǔ),服裝道具一點點置辦起來。編導(dǎo)和演員是劇團的招牌,為物色演員,在5個自然村排摸。有文化、有相貌、有表演基礎(chǔ)的人,還得過他們父母這一關(guān)。當時聯(lián)合村有一位年輕姑娘可當演員,但無人敢上門勸說,爺爺說“讓我去試試”。連著3次上門,終于如愿。事后劇團人都說“團長日蒙公出門,事情肯定成。女演員難找,老旦由時永扮演,他刻苦演練,勝如女子,就連步態(tài),扮相也無話可說,真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眾人拾柴火焰高!請連興、福貴、茂豐、中炳、富鐸等人為導(dǎo)演,并兼職演出。演員有松達、時永、德雨、日友、宏榜、協(xié)琴、來妹、美根、李賢等。后場有時美、中和、小翻、松青、宏祝、云生、協(xié)根、協(xié)來等,場記榮華、康永。沒有化妝師,就由理發(fā)師周士興兼代。各式道具,皆自己動手,絕不花村里一分錢。沒有戲箱,召集道地里子侄們上山,砍樹制作,目前仍有前童劇院的戲箱兩只,保存于民俗博物館和大祠堂里。大家一致推選我爺爺為前童劇團團長。劇團日益壯大,常有外來邀請,出席參與縣市級文藝匯演,多次拿下一、二等獎。自組建劇團以來,演員換了一茬又一茬,但仍不忘初心。沒有固定工資,沒有額外補貼,當年童富鐸回憶說演員們化妝、水粉都是自掏腰包!扒巴蟠宓胤,要辦就要像模像樣辦!边@也是爺爺為劇團常說的一句話。如要求演員補習(xí)文化,能理解戲意;每次演出,或自己坐在臺下,或派人在臺下收集各方面反應(yīng),以糾正和改進演技;為增強凝聚力,強調(diào)主角、配角一樣認真,前場后場一樣;每年初,常外出巡演,得到賞包,用于劇務(wù)開支,做到業(yè)余不圖報酬。還常和編導(dǎo)們商量,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邀請縣文化館專業(yè)人員、縣劇團演員來前童傳經(jīng)送寶。
當了10余年團長的爺爺,后來雖把位置讓給了年輕人,但仍心系劇團,為招演員、添行頭,不辭辛苦忙碌著。1959年爺爺60歲生日時,劇團全部成員來老道地為他祝壽,場面熱鬧,令我至今難忘。
1997年正月,爺爺仙逝,是前童建村700多年來,首位5代見面的男性百歲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