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邦
縣城小北門石柱王氏始祖王文善,南宋嘉定三年庚午舉人,宦游至回浦三臺山下,愛其清秀,遂卜宅焉。于宅之南隅建一石柱,石柱八寸見方,高一丈。上鐫“先代遺封天朝石柱”八字,因稱石柱王氏。
傳至第七世,分為三房。將坐落于烏鴉觀主、后陵王、小北門外及烏石山腳等處的約400畝田地分為四份,三房各得一份,一份留作眾家。明朝萬歷年間,寧海修筑新城,族眾被動員到城內(nèi)居住。于是選擇在小北門緊靠城墻處修建房屋。當(dāng)時該地有大片黃櫸木,就地取材,建起石板道地、中央道地、里道地三個三合院及三間面大閶門。三個道地互相連通,其中長道地長約200米、寬約10米,是從東到西進大閶門到三個道地的公共通道。
民國23年時,長房僅存1戶,二房也式微了,僅有3戶20余人,三房最盛,也不過130人。長房賣完分內(nèi)的百多畝田之后,想賣眾家田,因三房堅決反對,未能得逞,從此失去聯(lián)系。
石柱王氏人才輩出。宋紹定進士王渭翁,為官清正、政聲顯赫。明朝歲貢生王日崇,官至湖廣海北鹽運司提舉,名載邑志,崇祀鄉(xiāng)賢。石柱王氏共出貢生14名,其中從海文公的孫輩起,連續(xù)四代出了6名貢生,故有“四世明經(jīng)”之說,實屬難得,而且海文公自己也是貢生,更屬罕見。石柱王氏大閶門正中懸掛“四世明經(jīng)”匾,匾用整塊樟木板制成,長8尺,高4尺,黑底金字。大閶門口左右各有一副旗桿夾,分別刻有“道光戊子歲貢王若林選授常山縣訓(xùn)導(dǎo)”“光緒乙酉拔貢王鉅韶選授孝豐縣教諭”。
海文公(1710——1759)字巽受,號灝東,貢生。生其簡,其簡公生三子若涵、若渠、若林。其簡公長子若涵(1756——1824)字渟淵,號霖浦,庠貢生。其簡公三子若林(1777——1854)字偉源,號云巖,道光戊子(1828)科郡歲貢生,選授衢州府常山學(xué)訓(xùn)導(dǎo)。若林公生四子,次子濟逵(1813——1872)字惟鴻,號羽可,同治壬戌(1962)科歲貢,候選訓(xùn)導(dǎo)。四子濟爚(1831——1904)字燧尹,號燮廷,光緒乙酉(1885)科歲貢,候選訓(xùn)導(dǎo)。以藩(1816——1891)若涵公長孫,字甫候,號魯東,廩貢生(光緒邑志列“貲選”),署孝豐學(xué)訓(xùn)導(dǎo),賞戴藍翎五品銜。鉅韶(1853——1911)以藩公次子,字克堯,號小魯,光緒乙酉(1885)科拔貢,選授孝豐學(xué)教諭,歷署浦江、余姚、嘉善等地教諭,參與編纂光緒《寧?h志》,繼而為創(chuàng)辦正學(xué)高等小學(xué)竭心盡力。
石柱王氏中央道地中堂高掛著“聽異堂”,匾用整塊樟木板制成,長2.2米,高0.8米,厚0.04米,黑底金字。兩旁掛有用杏木刻制的對聯(lián),上書“世業(yè)傳今在;家聲積善余!卑疵鞔鷷叶洳臅ǚ轮。中堂里壁放一條長香案厚6厘米、闊60厘米、長3米,整塊樟木制成。香案右端放一大鼓,直徑約90厘米,黑色,專為行會置辦。直到1966年,被當(dāng)作“四舊”毀掉。堂名聽異,就是教育子孫要善于聽不同的聲音,明辨是非,兼聽則明;聽異也是要聽不同意見,寵辱不驚,培養(yǎng)廣闊的胸懷。
800余年來,《石柱王氏宗譜》已有十修,惜人丁不旺,歷代所修皆以手抄。今存縣文物部門珍藏的光緒本和族人所藏的民國本兩種。裔孫王兆林不忍家乘失傳,四處搜集資料,并聘請譜師續(xù)修家譜,歷時六年而成。新譜為宣紙鉛印線裝本,共三冊,第一冊影印民國手抄本,第二、三冊系續(xù)修,分為卷首、世德、世藻、世傳、略傳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