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賢
臨海東湖景區(qū)有一方刻有“樵夫祠遺址”的大卵石。史籍有載:樵夫祠亦稱雙忠祠,為祀明建文時東湖樵夫。樵夫姓名里居不傳,采樵東湖上,日負(fù)薪入市,口不二價。建文五年(1403)秋,成祖(朱棣)登極,詔至臨海,湖上人相率至縣庭聽詔,歸語樵夫曰:新皇帝登極矣。樵夫愕然曰:建文皇帝安在?答曰:闔宮自焚。樵夫大哭,遂投湖死。明隆慶六年(1572),臨海令始立祠湖上。清康熙十八年(1679)郡守鮑復(fù)泰重建,并祀寧海方正學(xué)孝孺于右。嘉慶十三年(1808)、同治九年(1870)等多次復(fù)修。
后有歷代文人學(xué)士到東湖“雙忠祠”憑吊方正學(xué)先生和東湖樵夫忠逸先生二位忠烈之士,留下不少碑記、祠記、亭記和詩文。
忠逸祠清黃瑞
不草新麻十族滅,不聽新詔一身沉。
成王安在帝何在?千載湖波鑒此心!
雙忠祠清劉廷璣
不分廊廟與山林,能死綱常盡可欽。
十族精誠臣子義,片言激烈野人心。
城邊湖水明朝夕,江上云峰峙古今。
若使九原相遇處,悲歌應(yīng)是兩知音。
東湖雙忠祠清釋靈睿
大義從來重致身,仍分道學(xué)與樵薪。
麻衣不草蘭臺語,芷佩新捐湖水濱。
十族忠魂華表月,一肩名節(jié)汨羅人。
烏啼楊柳樵云冷,剩得祠前草木春。
東湖雙忠祠清釋善思
出處非同矢志同,流芳藉藉見英風(fēng)。
不徇草詔存臣節(jié),愿托樵柯泣路窮。
白藕夜寒香白骨,丹霞日麗映月衷。
衣冠羅拜湖山上,千載蒸嘗仰二忠。
前題清王吉人,寧海人
孤蹤落落似無情,隱姓魚樵復(fù)隱名。
千里驚塵傷老眼,一湖止水了殘生。
白龍變服渾難識,丹鳳宣麻淚欲傾。
聞?wù)f補鍋還有匠,往來夔龍每吞聲。
樵夫祠清章素,寧海人
先生忠烈凜難移,一死芳名汗簡垂。
十頃蓮紅凝血淚,半江水白照須眉。
猿啼野樹徂魂在,鶴唳荒庭落魄縻。
五馬殷勤新廟貌,千秋士女孝靈祠。
東湖樵夫行(節(jié)選)清沉維哲
吾臺義烈天所賦,十族俱赤晚誰訴。
正學(xué)祠堂拜遺型,擬表雙忠二難具。
東湖樵夫清王魏勝
綠波慘淡漾東湖,零落荒祠草就蕪。
一點丹心酬故主,幾林紅葉吊樵夫。
白云三徑生涯在,青史千秋姓字無。
墓宇近鄰方學(xué)士,忠魂義魄節(jié)同符。
謁方正學(xué)及忠逸先生祠清符夢熊
欲吊忠魂泣滿巾,東湖湖上柳含顰。
千秋名義留我還,一顆頭顱擲與人。
碧血河山埋十族,白衣涕淚慟孤臣。
至今祠畔空秋草,不見當(dāng)年盡節(jié)身。
東湖重建雙忠祠清張元聲
巾嶠魂哀,臺垣星黯雙忠烈。先生正氣矗云霄,十族刀啣血,更有湖頭樵子猝傷心,捐軀抗節(jié),故君何處?鵑泣斜陽,龍歸天闕。祠宇輝煌,冠裳瞻仰幽明協(xié)。快哉今日忽重新,俎豆招魂切,便是無情草木也含冤,乘風(fēng)哽咽。千秋如在,氣挾江山,光耀日月。
東湖樵夫祠清葉桐封,寧海人
執(zhí)柯以伐柯,無斧奈山何。
國事如焚急,臣心似水多。
一肩擔(dān)大道,千古激清波。
海內(nèi)誰知己,夔州有補鍋。
東湖景區(qū)有壘石假山5處,其中一處二層洞穴相通,剔透玲瓏。側(cè)看好似寧!褒徥蠅魣@”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