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通
上世紀70年代,興辦“五七學!笔且环N時興的辦學模式,原則上要求每個公社興辦一所五七中學。誰行動迅速,率先上馬,誰就走在教育革命的前列。王愛公社冠峰的五七高中辦得最早,成為寧海五七學校的典范。筆者亦親身經(jīng)歷辦五七中學的過程。
五七中學是“五七干校”的外延。根據(jù)1966年5月7日毛澤東寫給林彪的一封信(后稱為五七指示),黑龍江的柳河率先辦起了全國第一所五七干校。之后,五七干校就在全國遍地開花。五七指示要求全國各行各業(yè)都要辦成一個大學校,這個大學校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還要從事農(nóng)副業(yè)生產(chǎn)。
五七干校大多辦在偏僻的山區(qū)、農(nóng)村,學員白天勞動,夜里讀書。其實,五七干校也就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反動學術權威”“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進行社會主義思想改造的場所。
五七指示要求學生“也是這樣,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學生不但要學文,也要學工、學農(nóng)、學軍。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無產(chǎn)階級政治掛帥。教育系統(tǒng)要堅決貫徹五七指示,辦學要走五七道路。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各地的五七學校如雨后春筍,蓬勃發(fā)展。
1975年,筆者是公社的一名半脫產(chǎn)干部,兼任白溪中心校貧管會主任。公社把籌建五七中學的任務交給我,要求在一年之內(nèi),在金瓜山頂上,建好五七中學教學樓及附屬設施。在這荒無人煙、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高山上建學校,說來容易做來何易?好在筆者初出茅廬不怕苦,年輕有朝氣,日夜奔波在建校的路上,組織各大隊派來的民工和發(fā)動初中部學生,起早摸黑,上山平地基、扛建材、就地砍柴燒磚瓦。催促泥水、木匠加班加點不歇工。工地邊上搭建了大茅屋,民工、學生在此蒸中飯,在此歇息。特別忙時,我和民工們吃住在山上。經(jīng)一年的苦戰(zhàn),五七中學9間面教學樓及附屬設施基本完工。1976年9月1日,五七中學如期開學。公社任命我為第一任五七中學校長。公社放映隊還把機器抬上山,放了當時最時尚的教育革命題材的影片《決裂》。
五七中學只設高中部,兩個班級,6名教師,120來個學生。生源大多是初升高淘汰下來的后進生,也有讀初中時輟學的學生。學校擁有1000多畝山林,5畝水田。勞動課較多,學生還要到附近的白石泥礦挑白石泥,為學校賺錢創(chuàng)收。說實話,單從學文的視角看,五七中學連二三流的學校都還算不上。在五七中學任職一年后,我被調(diào)回了公社。
1979年2月,國務院發(fā)出《關于停辦“五七干校”有關問題的通知》后,各地此類學校陸續(xù)宣告撤銷。五七中學也在1980年停辦。五七學校這種辦學模式究竟如何?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印記。筆者不敢妄論。那是個激情燃燒的歲月,它畢竟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時勢讓筆者這個工農(nóng)兵也能過上一把校長癮,想想幾多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