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煙廠村藏寶散記
- www.nhnews.com.cn 寧海新聞網(wǎng) 2025年05月09日 14:32:32
-
儲吉旺
寧海被評為全國最具幸福感城市,面海靠山,環(huán)境宜居,在外的知名度越來越高。高山密林中不足百戶人家的茶院銅嶺崗煙廠村,竟藏著一個鮮為人知的“歷史博物館”。
應朋友許淼夫婦之邀,我和愛人帶雙孫去銅嶺崗煙廠村休閑。銅嶺崗我是從小便知道的,在寧海中學讀高中時,星期六放假,要爬銅嶺崗到西林家里住一夜,又用一天時間,爬銅嶺崗到寧海中學上學。那時,茶院到寧海城區(qū)沒有公路,雙腿是爬山攀嶺的最好交通工具。銅嶺崗山路彎彎,雜樹野草伴生,棧道荊棘相依,爬了三年銅嶺崗,被荊棘劃破衣服和皮膚是常有的事。剛解放時仍窮,但有書讀,窮也不覺得苦,而是福。
過銅嶺崗轉(zhuǎn)個彎,沿著一條小道步行20分鐘,便到煙廠村,但以前只知其名,從未入內(nèi)。父親曾告訴我,太公太婆的墳墓便在煙廠村山上,由于山高路遠,我沒有去祭過祖。為此,父親在世時常常說,“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不識了,四代只知家譜了!贝嗽挷患佟
車到煙廠村,雙孫便去山上追逐放山雞,他倆很興奮,怎么滿山坳都是雞?他們只知雞養(yǎng)在雞籠里或雞場內(nèi),這里的雞怎么在山上?我對孫子說,我們城里吃的雞,都是養(yǎng)雞場里的,人工飼養(yǎng),雞一天跑不到5里路,籠里的雞,根本沒有機會跑,所以雞肉不鮮嫩,味道沒有放山雞肉好。放山雞,在山林間自由自在覓野食,不懼怕困難,一天到晚跑幾十里,吃新鮮的東西,所以雞肉特別香,營養(yǎng)特豐富。山村里的雞是個寶。我還對孫子說,人也一樣,你想獲得更多新的知識,長大后生活得更好,除了讀好書本里的知識之外,還要讀大自然的書,大自然是知識的寶庫,一個人有豐富的知識,又有智慧的頭腦,到社會上工作,才能經(jīng)得起風雨歷練,事業(yè)才能取得成功。
到了朋友會所,只見四周綠樹掩映,一股清香撲鼻而來。山腰一湖,湖水泱泱,山水增輝。站在高山頂上,雖不見小橋流水亭臺樓閣,卻頗有天上人間世外桃源的感覺。再向下望,錯落有致的梯田,種有不同的花草樹木,層層疊疊,野花鑲嵌其中,特別誘人。人皆有愛美之心,見此情景我不禁口占吟道:“君子不戀花,沙漠伴孤獨。老干忽逢春,皺顏亮如玉。交友花為媒,情深豈一束。愿將花海傾,擁抱會所屋!睙煆S村山水潤澤,詩意盎然,這里豈止雞是寶,山是寶,花是寶,湖是寶。深藏在高山密林中的煙廠村,滿山是景,滿山是寶。
山水美景沉醉中,我們?nèi)⒂^村里的文化禮堂。農(nóng)村老百姓真幸福,新農(nóng)村建設普及到全國農(nóng)村角角落落,只有百來戶人家的高山小村,也有獨具一格的文化禮堂。二層樓的文化禮堂關著門,我們便進入禮堂旁邊的會所。那是一個平房四合院,當?shù)劂~板石砌成的天井,一塵不染。走進寬闊的天井內(nèi),迎面而來便是古老的文物。石質(zhì)文物古董讓我眼睛突然一亮,那明代的石獅,石香爐,刻有“妙香寺”字樣的磚瓦,不同年代的石磨石碾,都令人驚嘆。尤其是兩口火山巖石鑿成的搗臼,有著900多年歷史,特別值得人們關注。
煙廠村雖小,卻有900年歷史,承載著歷史的滄桑,那是難得的文物。∩钌街械牟仄妨钊顺磷恚液孟褡哌M幾百年前煙廠村人民的生活中。帶我們參觀的村民鄭靈通,年輕人,見我對古代藏品有濃厚的興趣,便由他77歲父親打開藏品屋,讓我欣賞琳瑯滿目的文物,這是意想不到的驚喜。
進入堆滿文物的狹長平房中,我驚呆了。真想不到,高山密林深處的煙廠村,竟藏著一部寧海鄉(xiāng)村發(fā)展史。這些文物珍寶中,有些連城市博物館都見不到,居然在這里展現(xiàn),填補了城市博物館所缺失的空白,讓人生發(fā)出祖國文物博大精深的感慨,在這山水清幽,文化久遠的地方,你可以和幾百年前的人對話。
博物館內(nèi)擺放著百年前的工藝品,首先讓我感嘆的是爭相斗芳的各種竹籃、竹盤、竹制籠子、竹編兒童玩具,這些竹編制品讓我看得眼花繚亂,古人的智慧結(jié)晶,讓現(xiàn)代人嘆服。民國時期的斗、升、秤、算盤等計量工具,買賣公平交換智慧的生活,讓人發(fā)懷古之幽思。還有寧海先民使用過的形態(tài)各異的壇壇罐罐,工藝精湛,可以想象熱愛生活的寧海祖先,生活豐富多彩。再看先人坐過的座椅坐凳,腳上精湛的雕龍畫鳳,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無不顯示著古代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雖歷經(jīng)百年,仍不失光彩。
博物館內(nèi)還有百年前寧海農(nóng)民勤勞智慧勞作的工具。古老的風車、水車、木桶,農(nóng)民穿的簑衣,戴的箬帽,無不體現(xiàn)出勞動工具進化的印記。這種高超的工匠技藝,現(xiàn)在已很難看到。
在滿滿一屋的文物中,一只古色古香的搖籃讓我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由于地方小,文物太多,搖籃里也堆放了眾多文物,最后由主人慢慢整理岀來。鄭父告訴我,這只搖籃已有上百年歷史,至今保存完好。鄭父在慢慢清理一件件文物,我心中默默告誡,切莫驚動歷史,驚動搖籃中未來的棟梁之材。待一件件壓著搖籃的文物移開后,完整的搖籃出來了,保存得非常完好。兩邊木框,雕有兩條栩栩如生的龍,憧憬孩子長大后大富大貴,成龍成才。搖籃前后左右,分別雕有“長命富貴”四個字,祈愿小孩健康成長,長命富貴。上前輕輕一搖,和諧均勻搖動,可以讓躺著的小孩甜甜入睡。這只搖籃讓我想起,我的兒子和女兒。我們夫妻倆上班,白天由我媽媽照顧,讓他們在搖籃里長大。當年的搖籃,搖出今天經(jīng)商走世界的企業(yè)接班人。搖籃隨著時代的進步,已成了歷史的印記。
當今AI時代,科技創(chuàng)新高速發(fā)展,舊時的工具催生了現(xiàn)代新的技術(shù)。同樣,今天的先進工具明天就可能成為博物館的藏品,人如果不學習不創(chuàng)新便會落后,會被時代淘汰。正如當今興起的DeepSeek,多少年后也將會成為時代的印記,這是一個永恒的規(guī)律。唯有讀書增長智慧,才是人類前進的動力,我的思緒被這只搖籃帶向遙遠的世界。
日月如梭,歲月如流,那些離散在時光深處的人,因某種機緣或許重聚,這叫人生何處不相逢。在煙廠村博物館,鄭父跟我說,我們是親戚。我一驚,怎么在煙廠會冒出一位親戚?他介紹,小鄭是我西林遠房哥哥的外甥孫。農(nóng)村親戚的淳樸熱情,一下拉近距離。小時候我家和堂哥同住西林一個道地內(nèi),友好相處的記憶難忘。這時,鄭靈通的母親也來了,一見面我馬上想起堂嫂的面孔,她們母女如出一轍。不一會,鄭父為了進一步證實他是我的親戚,特意跑到房間拿出一本由竺濟法先生主編的儲氏家譜,證明他的愛人姓儲,是我的侄女……然后熱情邀我們在會所共進午餐。親戚久別重逢,飯桌上那些被歲月塵封的故事,滔滔不絕地涌來,比吃滿桌佳肴更加有味。
席間我問鄭靈通,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是從哪里收來的,他告訴我是農(nóng)村舊房改造中,從廢棄的地址上收集到的。小鄭是個有文化底蘊的讀書人,我跟他說要把文物寶藏保護好,這是對社會的一大貢獻。這里的文物要有嚴格規(guī)定,只準大家參觀,不能散失到外面,要讓深山寶貝代代相傳。
回來的路上我想,旅游其實是人看人,人越多的地方越有人往那里擠,哪怕一塊普通石頭,也可以成為游人拍照打卡的奇石。而要是在深山密林深處,沒人去的地方,再好的東西也往往被埋沒?吹綗煆S博物館的珍寶,突然覺得淳樸的農(nóng)民朋友其實就是友誼的珍寶,和諧相處則是人快樂生活的珍寶。山道彎彎,人心向善,文化生活的珍寶不彎。
- 責任編輯: 吳國靜 稿源: 寧海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