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玲瓏——宏濟橋
宏濟橋位于前童鎮(zhèn)妙山村南宮廟前,建于清嘉慶十七年。據《竹林王氏宗譜》載,五代后晉天福年間(936—944),新昌剡溪王縉遷居前童塔山之南,宋嘉祐年間后裔遷往竹林。為念祖基,將白溪流經竹林的一段改稱剡溪,并在溪邊建南宮廟。南宋晚期,張姓、鄭姓分別遷入妙山,三姓將廟擴建,稱“五保南宮廟”。廟門前有一支流即剡溪,上原有一座簡易小橋,清嘉慶十七年拆除重建,即為宏濟橋。
宏濟橋長僅9.6米,拱跨僅4.8米,從橋的這頭跨到另一頭,僅一步之遙。高僅2.2米,寬僅2.25米,兩人同時過橋便顯逼仄。宏濟橋的拱券構造采用了中國古代傳統的木構架榫卯法,為助拱系梁孔拱橋。南北肋拱分五節(jié),每節(jié)呈一個弧面,兩頭各出一榫,各與四根有卯孔的橫梁相銜接,連成一個半圓形拱券。這種結構的妙處在于橋面上的荷載力可分段承受和傳遞,減輕了橋面的壓力,并互相牽制,它猶如現代建筑中的框架結構,刪去所有的繁瑣,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宏濟橋造型在寧波市屬首次發(fā)現,該橋為研究我縣古橋梁史提供了唯一的特殊實例。
宏濟橋造型也十分精美,共有四根橫梁,均出頭,中間兩根左右出頭處各雕龍頭4只,橋南兩只為閉口龍,橋北兩只為開口龍,意在抗旱治水,澤被百姓。四只龍頭雕刻精致細膩,龍鱗斑斑,須發(fā)畢現。橋頂券面上刻有扇面橋銘一方,額題“宏濟橋”,落款為“嘉慶拾七年”等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