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潘旭婷
徐霞客與天臺,先是因著友人臨海人陳函輝在信中多方描述過天臺的諸多瑰麗之處,再加上自己在書本上也讀到過有關天臺山的描寫,特別是孫綽那擲地有聲的《天臺山賦》給了他極其深刻的印象?梢哉f,徐霞客與天臺的緣分,先結于文字。
1613年的5月20日,春末,徐霞客步履匆匆,和著春天江南多雨的氣息,來到天臺。一進入天臺境內,一股清新滋潤帶著甜味的空氣滲入肺內。曾經前人無數(shù)次描述的靈異仙山,如今觸目可及。眼前,滿目蒼翠、花香鳥語。山嵐起伏伸展在山腰上,纏繞在樹叢中;瀑布倒掛噴薄在山崖上,在綠蔭中隱沒。秀麗的天臺山給了他一個意外,而他更是用自己的筆墨為天臺留下一段寶貴財富。
“癸丑(公元1613年)之三月晦,自寧海出西門,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tài)。三十里,至梁隍山!边@段暢快淋漓的文字拉開了徐霞客首游天臺山的序幕。寧!钪疋帧獜浲逾帧旆馑隆A頂—石梁—萬年寺—龍皇堂—國清—寒明巖—桃源—桐柏—赤城山,這是徐霞客當年第一次游覽天臺山的經典線路。翻開中國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第一篇就是《游天臺山日記》。在徐霞客30年的游歷生涯中,他曾三上天臺山,并寫下了《游天臺山日記》及《游天臺山日記(后)》兩篇游記,前一篇是他在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游覽天臺山后所寫,后一篇是他時隔19年,又一次深入細致探索天臺山華頂、石梁諸勝和西南諸景所寫。徐霞客留在浙江的游記有5篇,天臺就占了2篇,而《游天臺山日記》更是赫然置于書的首篇,可見天臺山在游圣心中的崇高地位。
為了積極開展推動徐霞客游線申世遺工作,天臺縣組建專門辦公室開展有關工作,配備相關設備、設施,按照推動徐霞客游線遺產保護和申遺研究協(xié)調聯(lián)絡辦公室和專家委員會申報要求,開展材料收集和申報書制作工作。并要求申遺辦會同旅游、宗教、徐霞客研究會等赴寧海等地進行學習考察,學習他們在申報、保護等方面的經驗和做法,研討今后共同開展徐霞客文化和游線節(jié)點的保護工作。申報的過程就是保護的過程,天臺縣還將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在原來政府和民間每年都在開展的徐霞客紀念活動的基礎上,發(fā)動全社會特別是廣大民眾的力量,讓民眾積極參與到徐霞客精神的弘揚和遺產的保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