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褚海娟
曹亞平,小巧玲瓏的個頭,干練的短發(fā)下有一雙善解人意的眼睛,溫和的笑容讓人覺得平易近人,端莊的舉止令人尊敬。
1989年7月從寧波衛(wèi)校畢業(yè)的她如愿以償來到寧海第一醫(yī)院,用她的耐心、細心、愛心真誠地對待每一位患者,放飛她“白衣天使”的夢想。工作以來,多次被評為縣級、院級優(yōu)秀護士、優(yōu)秀帶教老師。2013年,曹亞平因優(yōu)異的工作成績被領導選派到杭州學習三個月取得了“省造口、傷口?谱o士”證書,成為縣第一醫(yī)院年齡最大的一名?谱o士,也是該院唯一的?圃炜凇趲,由此填補了醫(yī)院造口治療的空白。
一位婁姓大媽因慢性下肢潰瘍,久治不愈,常常是換一星期藥,好上一星期,傷口再次復發(fā),復歸換藥。兩年多的生活就這樣,如此反復,循環(huán)不已。期間還接受了清創(chuàng)術,并輾轉了多家醫(yī)院,頻繁的治療和極度痛苦讓患者及家屬幾度喪失治療的信心。然而,轉機有時候就這樣在不經意間出現(xiàn)了。看著婁大媽的傷口,聽著婁大媽的訴說,曹亞平認為:應用銀離子換藥法,外加繃帶減壓法,再輔以與國際接軌的新型換藥法,應該可以治愈!在她的精心治療和護理下,婁大媽的傷口一天比一天小,不到3個月的時間這名患者竟奇跡般地痊愈了,這也是曹亞平傷口門診接手的第一例疑難病例。治愈后的第一天,婁大媽親自手捧一面印有“治療疑難傷口、傳遞患者福音”的鮮紅錦旗送到曹亞平手中,表達了自己的真情實意:我終于可以重新做人了!
2015年11月的一天,一位葉姓男性患者到傷口、造口門診就診,葉大伯因直腸癌術后護理不善,導致造口袋貼合不了皮膚,發(fā)生排泄物滲漏的情況,導致造口周圍皮膚瘙癢、疼痛難忍,整整折磨了10個月,就診時的第一句話:“我是在杭州大醫(yī)院做了造口手術,回家后造口周圍皮膚經常出血、疼痛、瘙癢,我看了很多皮膚科醫(yī)生都沒辦法得到解決,你能幫我治好嗎?”曹亞平仔細檢查了傷口并告訴患者這是典型的造口并發(fā)癥。安慰患者的同時,馬上為病人清理創(chuàng)口,在撕下造口袋的那一刻,一股糞流一涌而出,屋里的氣味可想而知,此刻,躺在床上的病人不安地扭動著,緊閉著雙眼滿臉羞愧,曹亞平見狀,馬上脫下口罩,俯下身柔聲安撫著。她說,患者傷口已經感染、潰瘍,作為治療者,更應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如果當著病人的面拿手掩住口罩,表現(xiàn)出一點點的嫌棄,病人的心理負擔就會越來越重,甚至喪失治療的信心。
曹亞平與患者之間的故事舉不勝數(shù),就診患者的滿意度達100%。她除了門診坐診外,還擔任縣第一醫(yī)院神經內科護理責任組長繁重的護理工作,還要負責全院造口、傷口患者的護理會診,高強度的工作節(jié)奏經常讓她連吃飯、休息的時間都沒有,但她從來沒叫苦叫累。曹老師始終認為:做造口師,一方面體現(xiàn)了個人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從服務病人中獲得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