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見彩虹
對香榧產業(yè),胡冬益滿腔熱情,但在種植香榧的道路上,他可沒少受挫,尤其是在嫁接方法上。傳統(tǒng)的香榧嫁接方法是劈接,即用嫁接刀在砧木的中間把砧木垂直劈開,將插穗插入劈接口,但是插穗的外皮層必須和砧木的皮層對嚴才能成活,而且開花時間需要好幾年。“劈接的方法不夠理想,能不能改用其他方式呢?”胡冬益突發(fā)奇想,并很快付諸行動,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告訴記者,由于國內外研究香榧育苗、栽培技術的資料較少,他只能在專家的指導下邊摸索邊試驗,邊學邊做。起初由于嫁接技術不成熟,許多榧苗沒有成活下來。雖然焦急,但胡冬益卻不氣餒,“每一株成活的苗都是希望”,他翻閱書籍,到諸暨、富陽等地取經,并請教農林專家,不斷用諸暨香榧與當地木榧做嫁接實驗,終于研究出了貼枝接的新嫁接方式。
“這種嫁接方式是將接穗長削面與砧木長削面貼接,再將接穗短削面插入砧木短削口,而接穗僅保留了約1厘米左右的頂芽,縮短了砧木和頂芽之間的距離。”胡冬益告訴記者,如此可以增強頂芽的萌芽能力,嫁接成活率高達98%。在他精心的管理呵護下,2008年,嫁接成功的香榧苗長勢很快,而且陸續(xù)開花掛果,這些嫁接苗讓他喜出望外。經過幾年的積累,如今他已熟練掌握了這項技術,并于去年獲得了發(fā)明專利。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用胡冬益的話說,多年種香榧的經歷,就像是摸石頭過河。20多斤、40多斤、300多斤、6000多斤,從2002年收獲以來,胡冬益的香榧果呈幾何倍“瘋長”。對于香榧產業(yè)來說,投產期提前,產量提升,大大提高了香榧產業(yè)的經濟效益,目前,越來越多的香榧苗得以“安家”,曾經的荒山成了如今的“花果山”。
攜手謀發(fā)展
多年的摸索,胡冬益總結了“土要翻新、料要淺施”、“土坑深挖,樹根淺埋”、“適量施肥、修枝得當”等一系列香榧管理方法,顯然已是當地有名的香榧種植“土專家”,不少榧農遇到不懂的問題都來請教他。
“不要小看修枝,修得好產量增長可是很驚人的。”胡冬益告訴記者,之前有一個村民的香榧樹枝繁葉茂、長勢非常好,但果實產量卻只有幾十斤,他怎么也沒想明白問題出在哪里。后來實地看了他的樹,發(fā)現是枝葉沒有修理的緣故。“枝葉需要適當的修一修,不然任由它生長會使得部分枝條得不到充分的陽光,反而影響生長。”就是這么一個簡單“修剪”動作,曾經只產幾十斤的香榧樹,一年后產量已經到了170多斤,第二年230斤,第三年300多斤。無獨有偶,同樣是修枝,另一農戶產量也從三五斤到了八九十斤,讓農戶直呼“神奇”。
“沒有什么神奇,只是熟能生巧而已。”胡冬益說,現在他一看照片一般就能看出問題的所在。就在前幾日,一農戶發(fā)來一張圖片,問榧樹是不是得了“根腐病”,胡冬益看了照片馬上就否定了。“根腐病一般是排水不暢導致的根部腐爛發(fā)霉,它伴隨有白色的一粒粒東西,而且根絲能夠清楚看到,但圖片上只是葉子發(fā)黃,并沒有這些特有現象,所以應該只是被蟲吃掉了。”
為打出香榧品牌,實現產業(yè)發(fā)展,其合作社旗下的香榧基地已帶動當地1000余戶農戶發(fā)展香榧,并與當地農戶簽訂了長期收購香榧鮮果的合同,為山區(qū)農戶的收入與創(chuàng)收提供了良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