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昌成
象山花岙島與我們家鄉(xiāng)一水之隔。日前,侄兒洪梁邀我同往探古,于是欣然前往。
花岙島與滿山島遙遙相對,坐落在象山縣南部三門灣口洋面上,緊貼臺州市。我們隔海相望,總覺得花岙島是個小不點,但聽說張蒼水曾經(jīng)在島上屯兵抗清,因此深深吸引著我。
我們駕車又乘渡輪,才到達花岙島。我一路打聽,經(jīng)當?shù)厝酥更c,終于找到了張蒼水抗清兵營遺址。
島上有個村落,叫花岙村,依山而居。他們很少有田地,世代以討海為生。在村口,我們看見一石碑,鐫刻著“張蒼水兵營遺址”。碑文記載:明末清初,“西湖三杰”之一的張煌言(字玄箸,號蒼水)在花岙島屯兵抗清,長達19年之久……我觀察了地形,這是個深邃而寬闊的山谷,四面環(huán)海,確是個可攻可守的戰(zhàn)略要地。依著山腳有一所白墻黑瓦的四合院,大門上書“南田懸岙張蒼水紀念館”大字。邁入院內(nèi),寂然無聲,如一座冷落的廟宇。我真為張蒼水叫屈!
登上兵營遺址臺階,寬闊的緩坡,林木蓊郁蒼翠,四處是斷墻殘垣。其間有幾塊腐朽的木牌標著城墻、士兵營房、指揮部、坑道、水井……甚覺滿目蒼涼。300多年前,張蒼水在這里點燃了抗清烽火,周圍山頭狼煙四起,附近海域舟楫縱橫,將士云集高舉義旗,是人氣最旺的根據(jù)地,但如今都成了歷史。唯有一棵棵大樹仍然郁郁蔥蔥,它們一定藏著許許多多的故事。
據(jù)資料記載,張蒼水(1620—1664年),浙江鄞縣人,抗清民族英雄。曾官至南明兵部尚書。為人剛正不阿,能文能武。弘光元年二年(1645年),清兵大舉南下,張蒼水與錢肅樂、董志寧等組成數(shù)千人的隊伍,在寧波城隍廟集會,擁立魯王朱以海北上監(jiān)國。傳說張蒼水的軍隊是一支仁義之師,所到之處,百姓秋毫無犯,因此受到人們的擁戴。軍隊也隨之發(fā)展壯大。
1651年,舟山失陷。張蒼水依附鄭成功聯(lián)合抗清,聲勢浩大。他曾率戰(zhàn)船數(shù)百艘三入長江,屢戰(zhàn)屢勝。直至1659年,鄭成功、張蒼水再次進軍長江,攻克了四府、三州、二十二縣、一時名震朝野,清順帝準備親征江南。此時,鄭成功沒有乘勝追擊,以為天下大局已定,南京旦夕可下,因此按兵不動。由于他的麻痹輕敵,中了清軍的緩兵之計,最后兵敗退守廈門、金門。鄭成功不聽張蒼水的苦苦勸告,決定東取臺灣。清軍乘虛而入,直下云南,致使永歷政權(quán)覆亡。1662年5月,鄭成功在臺灣病逝;1663年,魯王朱以海又在金門島病逝。從此,張蒼水勢單力薄。
眼看抗清大勢已去,張蒼水毅然將義軍解散,攜隨從羅綸及部屬數(shù)人,架一條小船,登上南田島附近一個名為懸山花岙的荒僻小島隱居,伺機東山再起。但這荒島上不出產(chǎn)糧食,只能化裝外出購買,此時已危機四伏。是夜,購糧船果然被清兵截獲。由于降將的口供,1663年7月17日凌晨,張蒼水等將領(lǐng)被俘。審訊期間,張蒼水拒絕了清政府的招降。在押解途中,他寫下了許多壯麗詩篇。其中《絕命詩》是他的絕筆:我年適五九,偏逢九月七。大廈已不支,成仁萬事畢。
1664年10月25日(康熙三年九月初七日),張蒼水被清軍殺害于杭州弼教坊。臨刑時,他面無懼色,坐而受刃,拒絕跪而受戮,多么英勇壯烈,鐵骨錚錚!一代抗清名將,就在人的一念之間化為烏有,壯哉,哀哉!有時戰(zhàn)爭的成敗在于決策者的韜略,但更多的是時也、運也、命也。
“大伯,這里太荒涼了!走吧!”洪梁再三催促。我目睹蒼山、大樹,破敗的城垣,浩瀚的大海,不禁深深感嘆: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英雄雖作古,浩氣千秋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