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
我家世居城東道義坊9號。據(jù)《白石村志》:道義坊位于東大街南側,北、東鄰東鎮(zhèn)村。街北曾建有貞節(jié)坊,清代徐姓為女所立。徐女未嫁時,丈夫去世,立志守節(jié)不移,立坊表旌,以明道義。后此坊南側一帶稱道義坊。1964年坊毀,地、巷名仍在。
另據(jù)《寧海縣地名志》:道義坊巷北起東大街,南至白石頭路。長200米,寬2至3米,卵石路面。該巷在石牌坊“道義坊”之東南,故名……
改革開放前,人們的住所少有更改,東門人一般上下三代住東門。不像現(xiàn)在,今天住東門,明天一高興搬到西門“西城國際”住別墅,后天有錢了到寧波萬達廣場邊買套房……舊時,上下三代街坊鄰居心里有本賬,誰誰誰爺爺做過官,誰誰誰內客“軋姘頭”,一清二楚,基本無隱私可言。我記事起,道義坊已毀,唯一的遺跡是50厘米見方的坊柱橫臥路邊,上面常坐群老倌“搖燥櫓”,儼然是個“新聞發(fā)布中心”。偶有拖手拉車的稍坐歇腳,或到對面的“道義坊小店”買幾只餅干、一杯燒酒,吃點接接力。
那時還沒有自來水,人們吃水用水,都要到井頭去擔。道義坊最熱鬧的時候,是夏旱之際黃壇水庫放水,清粼粼的渠水沿西門、中大街、東大街地下水渠一路放下來,出東門口灌溉“東角垟”的萬頃良田。此時,道義坊家家戶戶,都把渠水從窨井口吊上來,沖刷陳年家什。老羹櫥、舊被鋪擦洗得溜光锃亮,一身輕松;洗洗刷刷的大姑娘、小媳婦也笑語嘩嘩,一身輕松。
上世紀70年代,寧海絲廠在東門老黨校建起,寧海有了第一代紡織女工。那時沒有轎車,連自行車也稀罕。這幫正值妙齡的女工,上下班撐著花陽傘,穿著的確良襯衫,或從道義坊巷步行進入絲廠前門,或出絲廠后門拐過袁家巷到東大街……古老的道義坊一時花團錦簇。每逢她們經(jīng)過,我們小人就跟在后面喊童謠:絲廠囡,的確良;日里花涼傘,夜里找對象……這個美好的圖景,后被一樁命案粉碎:某“絲廠囡”,和一“當兵人”找對象,后該人提干,留在大城市,遂和絲廠囡歇火。該絲廠囡一時想不開,跳入躍龍山將軍湖殉情。這是我小時,由“道義坊新聞發(fā)布中心”聽到的特大新聞!
上世紀90年代,東大街拆建,道義坊小店、牌坊柱石等無疾而終,好在還留有一處公交站牌:道義坊,可聊慰鄉(xiāng)愁。2010年后,更大規(guī)模的棚戶區(qū)改造訇然興起,整個東門老宅片甲不留。后來新建了“東景花園”,命名前,曾在報上征求意見,我傻傻地上書:可否就用舊名“道義坊”?還認真地備注理由:一是歷史上此地就叫“道義坊”;二是“坊”既指牌坊,也可指居住小區(qū);三是道義坊含義好,講道講義嘛……結果也是無疾而終,代之以既無花、也無園的“東景花園”,真是“猴子逞肌肉——假惺惺(猩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