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聰蓮
在我們小時候常吃的零食里,南瓜子幾乎屬于“奢侈品”級的。
記憶中,小時候的零食有番薯凍、米胖糖、牛皮糖等,這些東西大多臨近年關(guān)制成,是節(jié)日食品,制成后,父母會任由我們吃。而南瓜子,它的零食身份要延續(xù)一年,要精心規(guī)劃,保證一年到頭都能吃上,因此反倒顯得珍貴了。
南瓜是夏天成熟的。父親是個勤快人,有時候,一個夏天我們家最多可以收獲十幾大籮筐的南瓜。挑口感好的,烤著吃,或者和洋芋一起燒著吃,幫助我們度過夏季的饑荒,而剩下的,則都用來喂豬。
曬干的南瓜子,放在陶甕等容器里,留著待客人?腿瞬欢,母親會炒一小鍋南瓜子,大約半升左右,待客人吃了走了,剩下的便由我們解饞?腿肃竟献拥臅r候,我們都遠(yuǎn)遠(yuǎn)地躲到院子里去了,沒有母親的允許,我們是絕不能出現(xiàn)在南瓜子“現(xiàn)場”的。我小時候,最喜歡小姑丈來。小姑丈嗑瓜子時,一定要招呼我,讓我拿瓜子數(shù)數(shù),能數(shù)到多少,就給我多少。我很小的時候,就可以數(shù)到一百,小姑丈裝作不相信,有時還要我重新數(shù)一遍,末了,除了數(shù)過的瓜子全歸我以外,他還會大大方方地獎我小半撮。在我記憶中,小姑丈每次來,只是象征性地嗑幾顆瓜子,剩下的便以各種名目獎勵給我們姐妹。
客人不來的時候,母親平時輕易不炒瓜子給我們吃,除非兩個時候,一個是看電影看戲,二是刮臺風(fēng)。那時候電影輪流下鄉(xiāng)放,大約幾個月一次,而看戲一般則要等到春節(jié)。每次放電影,我們早早就在曬場上排好凳子,好不容易挨過晚飯,磨磨蹭蹭地粘在家里不出門,直到母親洗過飯碗,拿酒盅給我們幾個分好瓜子,我們才會一溜煙跑到曬場,各自找自己的玩伴。看電影時,南瓜子是點(diǎn)綴,而刮臺風(fēng)時的南瓜子則是壯膽。臺風(fēng)嗚嗚作響,怕房子被吹壞,怕下大雨被水淹,在這種狂風(fēng)暴雨的緊張氣氛之中,母親會大方地炒上一整升的南瓜子,一家人守在黑乎乎的灶膛邊,一起嗑著還帶著鐵鍋熱度的南瓜子,這個場景成為我人生記憶中最溫暖的一幕。
可惜,多少年過去,現(xiàn)在家里除了二妹,我們都不再喜歡吃南瓜子了。今年新收的南瓜子,除了父親去北京前,我給他炒過一把,其余的都不記得放到哪里去了。當(dāng)年的珍貴零食南瓜子,就這樣散落在了房間的角角落落,也散落在了過往人生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