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烈侯
源于天臺山支脈,由無數山澗小溪匯集而成的洋溪,自西北邊蜿蜓而來,流動不息的溪水,又彎彎曲曲地注入東南方向的大海。洋溪是一條長約四十五公里的大溪,也曾是寧海重要的水運通道。水上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竹筏。整條洋溪的水面有寬有窄,寬處如江,流水汩汩,如今已聞名遐邇的廊橋下方那段那時也是寬闊的江面。而在剛落成的宏偉的南門大橋下面本有一座低低的石板橋,它的下方溪道就變得狹窄了,水流就湍急起來,溪水奔到千丈巖的時候,水勢洶涌,驚濤拍“巖”,有時卷起“千堆雪”。整條洋溪的水也有深有淺,深處積水成潭,如有個螺螄潭,那曾是我孩提時代的“游泳池”。淺處水不過膝,正是浣紗女的好去處。所以那時在叫南門外的地方有許多人都親眼看到過竹筏航運的情景。有時狹長的竹筏還一個接著一個游弋在江面上,此時場景壯觀。
竹筏是用毛竹并排編結而成的水上交通工具。我想可能是由于在水上使用這個工具的時候,充滿與風浪搏擊的色彩,整個航行就是一個征伐險水的過程,所以取名竹筏,似武士作戰(zhàn)的武器。因為平時所看是毛竹并排編結,所以也叫竹排。這種水上交通工具最適宜應用于溪流和淺水河灘。編排的毛竹是經過炭火熏制的,所以竹排渾身黑乎乎的,這樣一方面減輕了自身重量,另一方面可防止蛀蝕。同時經過熏制,把竹排的頭部翹得高高的,這樣能減小水的阻力。如今只能在江南旅游時能看到竹排,還有竹排漂流的游戲?墒窃谏鲜兰o六十年代以前,這竹排是江南,特別是浙東地區(qū)主要水上交通運輸工具。電影歌曲“小小竹排向東流,兩岸青山往后走”曾經風糜一時,那電影中的影像與我小時候所看竹排過千丈巖如出一轍。千丈巖正是洋溪的轉彎處,此處河道變窄,溪流湍急,撐竹排的漢子經過時,如弄槍舞刀,熟練而又使勁地用竹篙調撥,準確地把握航向,轉向后瞬間疾駛前方寬闊的河面。千丈巖的青山就向后走了。
人世間的勞動真是五花八門,像撐排人這樣勞作所表現的頑強勇敢機敏卻是罕見的。所以洋溪邊上的漿衣裳的女人們,螺螄潭游泳的孩子們對撐排人都有由衷的欽佩和贊賞。撐排人來了,女人們抬頭望著他們的英姿,投去友好的目光,有的還向他們潑水示好,機靈的孩子向有竹排的江面游來,扒著竹排的尾端,也有赤條條孩子干脆爬上竹排,撐排人風餐露宿,尾端上有番薯芋艿一類的吃食,小孩向撐排人討吃。撐排的漢子笑著說你吃吧,這時候卻是出奇的溫和。這我沒杜撰,是真的,勇敢與溫和就如硬幣的兩面,同時集合于撐排人的身上。那時石板橋低矮,橋下的水底年年抬高,橋下水面上的空間已變得狹窄起來,竹排過橋時,撐排人迅速跳上橋面,然后又迅速跳回竹排,這時水流湍急,竹排直駛千丈巖,竹排人就充分發(fā)揮高超的本領表演了開頭敘述那精彩的一幕。這才真正看到人類是在為生存而拼搏的樣子。
寫到這里,我不能不說一個驚心的記憶。1956年我讀初三的時候,學校組織學生在千丈巖潭游泳,不幸有一個同學被急流沖去,胡本華老師大驚失色,一面拼命游過去,一面大聲呼救,幸好剛有竹排正從千丈巖轉彎后疾速駛來,竹排人隨手一撈,就將遇險學生撈上了竹排。撐排人將遇險學生交給胡老師,我們還來不及說一聲謝謝,流水已把救過人命的竹排人送到遠方了。
世上再無運載的竹筏,世上也再無勤勞勇敢機敏溫和的撐排人。然而,這卻是許多家鄉(xiāng)人共同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