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摘、裝箱、送貨……這兩天,正是長街鎮(zhèn)人初葡萄專業(yè)合作社最忙碌的時候,合作社負責人陳人初每天天剛亮就來到葡萄園里,指導農民工采摘葡萄,迎接商販,進城送貨。
提起陳人初,很多水果商販都知道,他是寧海最早種植葡萄的大戶之一。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陳人初夫婦就在自己的承包田里種起了葡萄。那個時候,出門打工的人多,在家種田地的人少。陳人初身為村干部,選擇留在村里做事業(yè)。雖然沒出門,但陳人初的眼光比較敏銳,他發(fā)現(xiàn)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條件逐漸改善,對水果的需求逐漸增大,覺得種植水果能夠賺到錢。于是,他就同妻子商量,兩人嘗試著種植了10畝左右的葡萄。市場驗證了陳人初的眼光,由于當時種植水果的人較少,他種植的葡萄很受市場歡迎,許多商販都趕到他地里來收購。“10畝葡萄園,每年有數(shù)萬元的收入,比起普通農民來,效益高出了一大截。”說起往事,陳人初顯得非常自豪。在1986年—2002年期間,陳人初就依靠種植葡萄實現(xiàn)了奔小康的目標。
陳人初是上橋人,隨著城市化建設的推進,村里的大部分土地被征用。陳人初也放棄了葡萄園的種植,開始改行做其他的生意。“賓館、超市、浴室,不種葡萄的這幾年,幾乎什么生意都干過。”陳人初說,“最后,我和老婆商量,還是去種植葡萄好,一是因為這是老本行,種了十多年,有感情有底子,二是現(xiàn)在行情好,人們的生活條件比起當年好了許多,種植水果前景更好。”
憑借原先種植葡萄積累下的人脈,陳人初來到上虞市一位葡萄種植大戶家里學習。上虞是全國有名的葡萄產區(qū),產業(yè)化程度非常高。到了上虞后,陳人初真正感覺到現(xiàn)在葡萄種植發(fā)展太快了,變化太大了。“以前葡萄品種少,最多也就種個四五個,現(xiàn)在葡萄品種太多了,幾十種葡萄看得你眼花繚亂。”陳人初說。除了上虞,老陳還跑到金華、山東等地考察參觀。一圈下來后,陳人初種植葡萄的決心更加堅定了。“看了這幾個地方,我覺得葡萄種植的前景非常好,一是葡萄產業(yè)比原來發(fā)達了,好吃的品種更多了,二是水果市場比起以前更加繁盛了,人們的消費需求更大了。”
回到寧海后的陳人初做出了兩個決定,一是決定搞一個有規(guī)模的葡萄園,他找到長街的一位農戶,兩人合作承包了近100畝土地,并且全部采用大棚種植的方式。二是引進最新的品種,先后種下了玫瑰香、維多利亞、夏黑、美人指、紅梅沙、紅露、特早玫瑰等18個品種的葡萄。“規(guī)模、品種是做好葡萄園的基礎,現(xiàn)在搞水果種植,沒有規(guī)模就沒有效益,再也不是以前小打小鬧的時候了;品種更關鍵,市場還是看品質的,葡萄品質好壞的基礎就在品種。”陳人初說。除此以外,陳人初還更新了自己的種植理念,采用有機種植方式,為消費者呈現(xiàn)綠色健康的農產品。
憑借扎實的種植技術,陳人初的葡萄園在第二年就迎來了收獲。因為品種多、味道好,上門訂購葡萄的顧客絡繹不絕。陳人初說,今年總產量大概在10萬斤左右,按照10塊一斤算的話,今年能收到100萬元,收益應該不錯! (記者 王銀寧 通訊員 蘇敏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