羹餾
不同于東路一帶的人們在正月十四吃團,南部地區(qū)則以吃羹餾為主,例如一市東岙一帶。
一市人稱羹為“餾”,在當?shù),還流傳著“卅年夜的鼓,十四夜的肚”的民諺,意思是說,十四夜的肚子比平時要大好幾倍,可以吃十碗八碗的羹。在這一天,每戶人家中午都卷麥餃,夜里是做羹餾,讓客人鄰舍互相來吃。
一市餾
“這個習俗起源于明,與戚繼光抗倭有關。”據(jù)當?shù)卮迕裢跫遗d介紹,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日本倭寇大舉侵犯我國東南沿海,在三門灣一帶燒殺搶掠,危急時刻,戚繼光帶領戚家軍與倭寇展開戰(zhàn)爭。最后一次打敗倭寇那年正月十四,當時老百姓就燒起羹餾給戚家軍吃,表示慰勞。從那之后,民間就流傳了正月十四吃羹餾的習俗。
因制作材料的不同,羹又分為咸羹與甜羹。而不論哪一種做法,材料都非常豐富。“豆腐、芥菜、冬筍,還有豬肉、墨魚鲞、蠣等等都可以用來制作咸羹。”一市東岙村村民林敏一邊介紹一邊做著咸羹。只見她先將各種材料放入油鍋翻炒,隨后倒入開水,待水煮沸,便將米漿慢慢倒入鍋中,一邊倒一邊不停地攪拌。等其沸騰打泡,再放入蠣和芥菜,稍微翻攪片刻,一鍋鮮香味美的咸羹就大功告成了。甜羹的做法異曲同工,只是用料有所不同。甜羹以番薯粉為主料,再配合紅豆、紅棗、蜜棗、桂圓、梨、蘋果等食材一起煮制。關于甜羹,當?shù)剡有特殊的習俗:在正月十四,嫁到這邊的新媳婦要親自制作甜羹,燒制完成后分送給附近的親朋叔伯吃,以示新人甜甜蜜蜜,大家共同友好。
走街串巷只為嘗遍每戶羹餾的味道。每年正月十四,食客們從四面八方趕來,或好友成群,或親人同行。“正月十四的時候,有的人家,下午兩點鐘就開始燒羹了。”林敏笑著說,總是早早就有成群結隊的小孩拿著碗瓢到處轉悠,尋找哪家可以吃了,而不少人家早就舀好了羹,走出家門呼朋引伴,邀請大家嘗嘗自家的羹。據(jù)說越是讓人家吃,該戶人家越會人丁興旺、事事順利。而大家也毫不客氣,徑直端來吃,趕了這家趕那家。那吃法也特有趣,不用筷子,也不用瓢,順手轉動碗,嘴靠碗邊吸著就吃進去了。小孩子們是吃不了這么多的羹的,但他們比賽誰吃的戶頭多,邊吃邊追逐嬉戲,快樂洋溢在臉上,笑聲熱鬧了整個村莊。
直到晚上八九點甚至更晚,吃羹餾的食客才會漸漸散去。而羹的味道讓他們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