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地方圍城亟待“后勁”
葉子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小吃,這些小吃經由數(shù)代人的傳承,已成為一個地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寧海麥餅,就是刻在寧海人骨子里的烙印,它不僅代表外婆的味道,代表在外打拼的寧海人的“鄉(xiāng)愁美食”,更成了外地游客了解寧海的地方符號。
寧海麥餅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初期,在桑洲、前童、岔路、黃壇等鄉(xiāng)鎮(zhèn)都有分布。雖做法雷同,但各有風味,本地人統(tǒng)稱為“上路麥餅”。據史料記載,徐霞客路過寧海就帶著許多麥餅,所以后來又有人將寧海麥餅稱為“霞客餅”。
在當前大旅游開發(fā)的背景下,寧海麥餅迎來了一批新的傳承者,與老一輩不同的是,他們不僅局限于單純的手藝繼承,而是賦予傳承更多的意義:首屆寧海·桑洲麥餅文化節(jié)成功舉辦,吸引了幾萬人前來參加,讓村民嘗到了傳統(tǒng)小吃的致富魅力。岔路人則把麥餅店開到了寧波,打破了寧海麥餅的地方“藩籬”,讓麥餅這個包含寧海元素的小吃成為外地游客接觸寧海文化的新入口。
成效令人鼓舞,但要想讓麥餅這個地方小吃真正變成寧海對外宣傳的品牌“大菜”,單單靠麥餅節(jié)、開品牌連鎖店顯然是不夠的。誠如我們所看到的,寧海麥餅雖然美味,但也不過是街邊小吃而已,且各家麥餅店也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相關鄉(xiāng)鎮(zhèn)作為地道的麥餅原產地,能叫得響的麥餅店也沒有幾家。要想實現(xiàn)寧海麥餅產業(yè)新的跨越,面臨的困難真不少。比如目前寧海麥餅的制作手藝,大多通過上輩人手把手的教授,各家店鋪售出的麥餅做法、口味都不相同,還是“一盤散沙”的面貌。如何把這些散兵游勇整合起來,做大寧海麥餅的品牌?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誠如縣委書記褚銀良所說,在推廣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品質,把好原材料關,還要標準化運營,統(tǒng)一注冊商標、統(tǒng)一制作工藝、統(tǒng)一經營標準、統(tǒng)一門店標識,讓曾經的路邊攤朝品牌化、標準化、特色化的方向發(fā)展。
也就是說,寧海麥餅真正要走出去,還需“后勁”再加力,既要一手抓傳承,保持寧海麥餅獨有的精湛工藝,也要適應時代發(fā)展與市場需求的變化,做深做透麥餅文章,讓麥餅既“下得了小巷,也上得了廳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