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的竹刻作品
記者 胡琦 通訊員 周益
在上半年2016年全省新峰計劃人才海選中,我縣80后竹刻手工藝人王昕脫穎而出,最終進入十二人的第一梯隊,成為重點培養(yǎng)對象。他也是寧波市唯一入選的培養(yǎng)對象。
“會一門雕刻手藝,是作為一個桑洲人的驕傲。”王昕1981年出生于桑洲上葉村,在他的印象中,對于桑洲當?shù)氐暮⒆觼碚f,讀書是首選,另一條路便是學手藝。王昕從小就喜歡涂涂畫畫,十七八歲時就跟木雕藝人章飛雄學習雕刻。學藝的日子簡單且枯燥,一些師兄師弟先后都放棄了,但王昕卻堅持了下來。出師以后,他先在仿古家具廠從事家具雕刻,但日益商業(yè)化的生產讓他選擇了離開。之后,他選擇了從事木雕、古建筑、古家具修復,由此大量地接觸到一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雕刻作品。那些古代雕刻作品上的東西慢慢地印在了他的腦子里,以至于只要拿到一塊殘破的雕花板,他的腦海中立馬就能浮現(xiàn)這個部件殘缺的部分是何種模樣。在雕刻修復的時候,他也留心竹刻工藝,尤其是竹子做的文房用品,一不留神就愛上了。
竹刻為我國傳統(tǒng)雕刻和鐫刻藝術的集大成者,通過材料、技藝和意匠的高度協(xié)調,以其廣泛的包容性和卓越的藝術表現(xiàn)力,達成工匠之藝和文人之藝的完美融合。竹刻從明代中后期興起,對后來數(shù)百年中國雕刻和鐫刻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王昕覺得,相比竹雕,竹刻呈現(xiàn)出一種奇異的流動感和飄逸感,整體造型下具有濃厚的書卷氣。愛好再次激發(fā)了他濃厚的興趣,不管是博物館里的還是收藏家的竹刻藏品,王昕都記錄下來反復揣摩,成為自己日后創(chuàng)作的素材。經(jīng)過十多年的積淀,到了2013年,王昕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咸宜居”,主要從事木雕、竹刻工藝品設計與制作。如今,請王昕制作竹刻的人越來越多,但他還是有選擇地拒絕了不少。一方面,要保證作品的質量,慢工出細活,精益求精。另一方面,要是用難得的竹材雕了一件滿意的作品,更是舍不得。王昕有一個標準來衡量自己的作品是好是壞,就是賣掉這件作品時是否會心痛。
“當今的工藝品要融入今天的生活,也要展現(xiàn)今天的生活,在保持傳統(tǒng)的基礎上給人以嶄新的內容與形式,這理應成為這一時代工匠的追求。”王昕認為,工藝品不能急功近利地去迎合市場,而拋棄了傳統(tǒng)的積淀,應在延續(xù)古人精深功力的同時,走出符合新時代的道路。關于美的新發(fā)現(xiàn),王昕以他精湛的手藝和對這份手藝獨到的理解,開創(chuàng)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