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要求高標準
解讀政策入人心
“做合格黨員,踐行‘黨校姓黨’原則,學是基礎,做是關鍵。”這些天,桑洲鎮(zhèn)下洋周村的基層黨校內顯得分外熱鬧,鄰近4個村莊的近百名黨員濟濟一堂,認真聆聽75歲退休教師翁時兵講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的內容。
翁時兵,是“銀發(fā)講師團”的一名“老資格”。據他介紹,團內選拔成員有5條標準“雷打不動”:政治理論水平較高,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基層工作閱歷豐富,身體條件比較好,自愿自覺甘于奉獻。28年來,團長換了5位,成員來了又走,走了又來,但是入團的標準始終沒有改變,一直保持著較強的戰(zhàn)斗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每月團里還要召開一次例會,集中學習鎮(zhèn)黨委、政府下發(fā)的有關文件,總結部署上月宣講工作,收看新聞、翻閱報紙,了解國內外情況,同時定期下村調查研究,掌握村民最關注的內容。
多年來,“銀發(fā)講師團”始終把宣傳黨的大政方針作為首要任務,每逢黨和國家召開重要會議、舉辦重大活動、重大紀念日,他們就會主動跟進,及時把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最新理念傳遞到千家萬戶。“開講前,宣講團成員先來鎮(zhèn)里給干部們‘試講’,讓鎮(zhèn)里幫忙找找不足,直到大家滿意,他們才到村里去宣講。每月的農歷初十、廿五舉行學習會,不論刮風下雨,宣講團的成員都會從全鎮(zhèn)各村趕來準時參加集中學習。有時候,鎮(zhèn)里的主要領導也會下去跟他們一起學習,向他們講解鎮(zhèn)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這項學習制度他們堅持了20余年。”桑洲鎮(zhèn)黨委書記陳云蒼告訴記者。
真心真情換民心
文化潤物細無聲
走進桑洲鎮(zhèn)坑口村章思滾的家中,我們看到了桌上抄好的黨章,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的書,而時任團長的章思滾正和其他3名宣講團成員認真準備著第二天的宣講內容。
“明天要到團結村宣講黨章黨規(guī),雖然看上去理論性知識比較多,但是我講的黨章很有故事。”說起黨章的故事,老人兩眼便會放光。他告訴記者,那時候入黨感覺特別光榮,自己也喜歡收集黨章和毛主席講話系列書籍,第一本是1979年的,那時自己還剛剛填寫好入黨志愿書。當時那個年代,在村里可以拿到一本黨章,感覺特別光榮,一開始不是正式黨員的我參加黨組織生活都特別珍惜,覺得這是黨員一種身份的標識。
說話間,章思滾拿出了一本本已經發(fā)黃的本子,講述著當時年代的故事。“空的時候拿出這些黨章看看,就跟老朋友似的,隨時提醒自己要按一名共產黨員的高度要求自己,做名合格的黨員。”章思滾不僅收集黨章,還將各種雜志上、報紙上關于“兩學一做”的內容剪下來粘貼在本子上,一本本珍藏起來。
據了解,“銀發(fā)講師團”還擔當了社會穩(wěn)定宣傳員的角色。桑洲鎮(zhèn)黨委把他們聘任為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信息員、民間糾紛調解員。自從成了這“三員”,老干部們考慮問題多從黨委、政府的大局出發(fā),以前參與上訪、替人濫寫狀紙的狀況得到根本轉變。老干部還配合鎮(zhèn)干部參與鄰里之間、婆媳之間等民間糾紛的調解工作,配合學校開展預防青少年犯罪和失學兒童、特困生幫扶活動。自老干部宣講團成立以來,桑洲鎮(zhèn)的信訪率連年下降。“28年來,宣講團沒有領過一分錢報酬,還自掏腰包訂購了《求是》、《黨建》、《半月談》、《理論熱點面對面》等20多種權威刊物,平時的印刷宣傳材料都是自己出資,要么就是自己手抄,從沒向鎮(zhèn)里要過一分錢。”陳云蒼說。
如今,這支由退休干部、退休教師組成的“銀發(fā)講師團”作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的一員,將繼續(xù)耕耘播種,傳播真理、解疑釋惑,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為打造“兩美”桑洲增添一抹亮色。今年以來,宣講團已在23個行政村宣講50余次,累計聽眾已達1萬余人次,內容圍繞“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先進性教育、新農村建設等40多個專題。
銀發(fā)講師團在桑洲小學開展國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