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
白的魚片、紅的辣椒、滋潤的肉塊、滾燙的油鍋、熱騰騰的蟹粉湯包……電影《飲食男女》“煙火氣”十足的開頭就把我吸引住了。天冷的時候,最喜歡看這樣的片子。
節(jié)日里的菜市場,人流密織,每個攤位前都要等上一陣,拎了兩塊豬肉、大把的芹菜,還有胡蘿卜、香菇,紅紅綠綠地調(diào)和在足夠深的搪瓷碗里,包了一百多個水餃,冰凍后,足夠吃一星期。晚上,又烤了一鍋牛肉,第二日起來,剩余不多的湯汁結(jié)成了凍。
工作日的清早六點,天還不算太亮,點燈穿衣,對面樓里,有幾戶的燈已經(jīng)亮了,女主人在水槽邊洗著什么,過會,又去鍋邊嘗湯汁的咸淡。不及多看,我也到廚房煮雞蛋、蒸饅頭。上班的路上,小學(xué)生的嘴角還留著牛奶的汁水在路口焦急地
等出租車,金記肉包店里坐滿了匆忙吃肉包、吞湯汁的客人,華庭大餅店門口圍了一圈又一圈的人,油條還在油鍋里煎著,剛出鍋的霉干菜餅、糖糕被一個個拿起,這時的早餐鋪有著扎扎實實的煙火氣息,店前大多是不肯早起,只好現(xiàn)在爭分奪秒的年輕人。早前,我也是這樣,掐著時間下樓買早餐,匆匆吃幾個煎餃就去趕公交車,油漬濺滿了衣服的前襟,青春的時光就這樣糊里糊涂地打發(fā)了。就如同,最早出現(xiàn)在公園里的大爺大媽們,也曾搖頭旁觀上班族匆匆穿過公園小道,趕去最近的公交站。人人知道早睡早起的好,奈何有刷不完的劇,做不完的家務(wù),于是一再放任自己等忙完這陣再恪守遵循。
中午單位食堂就餐,女同事說,每日買菜做飯,都是一樣的重復(fù),幾乎天天要發(fā)愁晚上吃什么,但又不能草草了事。大家都有同苦,幸好,我已經(jīng)知道今晚做煲仔飯,不用再發(fā)愁炒什么菜了。小時候,母親買菜前,總會問,想吃什么,F(xiàn)在看來,母親大概也是不知道該買什么菜了,每日總是這幾樣菜,就像流水般的日子一樣,單調(diào)得讓人愁悶。
傍晚,樓下鄰居敲門,問我是不是掉了一袋豬肉在四樓,看了眼灶臺,想到今天買的只有幾只蝦,幾個香菇。她又敲對面的門,油煙機的呼呼聲里,對門也說不是。在樓梯間問了一圈,她丈夫自門里探出頭來道,我掉的。有點像電影情節(jié)。
清溪壩頭,臨時搭的土灶熱氣騰騰,木塊零散攤在地上,番薯面掛了好幾竹竿,女人坐在矮凳上,理著剛出鍋的番薯面,防止黏連。日頭下去,最后一鍋番薯面夾到竹籃,掛上竹竿。剩余的星火,滾燙的水,剛好可用來煮一鍋大頭菜。晚上,另抓幾把新出的番薯面,切上幾塊肉片,又是一道菜。
好朋友聚會,落腳點也是在吃。這次在“見面聊”,這名字,我一聽就喜歡。灌湯包的湯汁是真多,汁水也是真鮮,一瓦缽海鮮粥,四個人吃了干干凈凈,小黃魚烤得皮脆肉嫩,雞翅是吃不下了,打包帶走,咸菜魷魚,也帶走了,明早可以下泡飯。有時候,也去重口味的店鋪。有一回,去的一家叫“小酒館”的店,菜盤子像結(jié)婚時作嫁妝的描花紅盆,紅得熾熱,盤子大也是真大,四個菜,擠得無處擱碗了。脆紅脆紅的辣椒堆滿了盤子,撿出菜來刺啦刺啦蘸著醋吃著,好減少點嗆辣。炒湯圓,脆脆,甜甜,倒是挺溫婉可人的。
食物的滋味里,藏著情感。有一次,去老家同學(xué)家。吃到同學(xué)婆婆做的霉干菜扣肉、春卷,和我母親做得一模一樣,心情瞬間放晴。我連吃了好多,看得阿姨眉開眼笑。
食物,便是那日復(fù)一日里的小溫暖,微不足道,卻又暖心,踏實。